步入三字頭的朋友,
出社會至少有5年以上,
如果月收入在45-60k左右,
這樣的收入算挺夠用的,
省省過生活,都會有一定積蓄。
台灣職場實在很辛苦,
奮鬥多年,心裡肯定會想給自己犒賞。
由於房價貴桑桑,
30歲基本上很難存到房屋頭期款,
所以大家很容易把目標轉到"買車"上,
買車也會給人 步入人生下階段 的感覺。
像是我在軍旅時期的某連長,
月薪50K多,又吃住都在軍營,
軍中6年,存款150萬,
就拿了86萬去買車。
又或像我當XX局的朋友,
月薪40K多,省省花,月存2萬左右,
工作4年,存款70萬多,
不手軟花了67萬買車。
還有我做業務的朋友,
月薪平均50K多,月存1~2萬,
工作7年,存款90萬,
花了74萬簽了一台車。
買車乍看之下很正常,
可以上山下海自由行,
可以載著家人情人四處跑,
現在又可以做六年分期零利率,
實在是沒有拒絕買車的理由。
但凡事都有正面和反面,
富爸爸的作者 羅伯特 認為:
『汽車是一種"負債",不是資產,
因為車不會幫你賺錢,只會花錢。』
(UBER例外)
養車會花錢?
對!養車很花錢!
如果和使用大眾運輸的捷運族相比,
差距可是非常的大。
用說的沒感覺,
我帶你來算算看就知道,
【捷運一族 VS 有車一族】
總之,就算你開最基本款的車,
養車也比搭捷運貴了78794元,
也就是說額外一個月多6500元支出!
(請牢牢記住這數字:6500元)
這樣你應該能體會汽車為何算負債了。
從 個人資產負債表 來看,
買車可是很重大的決定。
舉個例子來說,陳先生月薪5萬,
每個月固定開銷3萬(月現金流2萬),
銀行存款則是有100萬。
當陳先生掏錢買了60萬房車的當下,
代表資產縮水60%,現金流縮水32.5%。
但是人生總不能不買車吧!
還是畢竟有車真的能提升便利和幸福,
難道車子是負債就一輩子不能買嗎?
這裡有一個聰明的方法,
對於精打細算的投資人來說,
腦中會思考:
『如果我現在先不買車,強化投資,
犧牲短期享受,長期能換到甚麼?』
所以我帶大家來試算一下,
先買車和後買車,十年後的差別。
A先生:
首期花60萬買車,往後每年養車7.88萬。
B先生:
搭捷運,每年交通費3.6萬,省錢做投資。
左一列:A先生花的錢
左二列:B先生花的錢
最右列:B先生省下的錢拿去投資
由於一開始B先生就多省下了60萬,
爾後每年又多省下4.28萬(7.88-3.6),
這些錢拿去用7%複利在滾動,
(例如存股或是美債)
十年後就可以創造可觀的177.2萬儲蓄。
此時B先生去買一台60萬的車,
還剩下117.2萬,
而這筆錢將持續用7%報酬率滾動,
每年可以創造8.2萬年利息,
每月可以創造6800元被動收入。
相較於文初提到的養車費"6500/月",
B先生完全可以拿利息來養車,
每月還多300元洗車金!
所以對B先生來說,
十年後才買車:
- 犧牲了十年的有車生活
但換到的是:
- 十年後照樣開一台車趴趴走
- 戶頭擁有117萬本金
- 享受無負擔的養車生活
到底A先生和B先生哪個好?
這個答案決定因人而異。
或許你住的地方是深山,
你工作的地方是都市,
車子可以幫你省下大把交通時間,
換來時間做自我提升,
進而職場高升或投資創業成功,
那買車就是對的選擇。
但如果僅僅是因為從眾效益想買車,
那或許這篇文章的簡單分析,
可以給你深一層的思考,
幫助你想想 買車是"需求"還是"慾望"?
額外分享我的文章:
書廷談 一個影響我10年的理財遊戲
(從現金流看生涯規劃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