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1.jpg

暢銷理財作家羅伯特T清崎在"富爸爸有錢有理"書中提到一個重要概念:『財富四象限』。在這個概念中,羅伯特突破性地把收入的重點從『賺多少』轉移成『怎麼賺』

 

過去如果只有一般的工作思維,我們自然只會比較薪水的高低,但忽略了:『一樣賺同樣的錢,卻可能有天差地遠的生活模式。』

 

在富爸爸一書中,作者認為賺取收入的方式主要有四種,就是財富四象限:

圖片1.jpg

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樣的分類,讓當年只有20歲的我 很明確的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,以及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。今天這篇文章就先簡單談談 我所認知的E象限,包含E象限的優勢和潛在風險。

 

雇員象限-短期的風險性最低

E象限其實就是一般的上班族,薪資收入也是社會上90%大眾的收入來源。為何100個人中,至少90人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工作收入?這其實是很自然的社會架構。你回頭看過去10幾年我們共同走過的學習教育,最終其實就是幫我們培育一個專業,然後在職場上學以致用,成為一個好的工作者。簡單來說,讀好書找好工作 幾乎是人人都能認同的社會共識。

 

再來,雇員在四個象限當中,是介入門檻最低的象限。相對於毫無頭緒的創業和投資,要找到一份適合的工作,就是從投履歷開始。E象限是一般人賺取金錢、養家餬口的第一步。對剛出社會的學生而言,E象限也是一個歷練自己的最佳場所。

 

E象限有一個特性:『只要有上班,月底就能領到薪水』。假如公司真的發生意外或天災,例如營運不佳或是火災,導致公司因故倒閉,身為雇員也不必負擔任何責任,唯一要做的,就是換一個工作繼續生活。

 

所以從風險的角度上來看,身為雇員,短期上幾乎沒有風險。同樣的,假設真的遇到不如意的狀況,在任何的情況下都可以選擇提出辭呈離開公司,選擇上的彈性非常大。

 

風險有限→報酬相對有限

然而身為雇員看似平順,背後也有兩個極大的風險:

1.有限的報酬

在這個世界上有一條真理,就是你願意承擔的風險永遠和得到的報酬成正比。畢竟在一間公司裡,大部分的公司營運風險都是老闆在扛。員工搞砸一個大客戶頂多就是被主管痛罵一頓,而老闆卻可能因此傾家蕩產。所以當公司賺進100元後,真正被分配到員工手上的可能不足10元。員工領有限的報酬,看似殘酷,但卻是非常合理。

2.努力和收入不一定成正比

接續有限的報酬這個概念,今天一樣在工廠上班,你的工作效率極高,速度是普通作業員的三倍,但你覺得你的收入有可能是一般員工的三倍嗎?相信你和我都非常清楚,這是不可能的事。假設同事的平均收入是3萬元,你能領到3.5萬就已經是公司對你的特別關照了,再極限也不會超過4萬。

 

通常在越大體系的企業體中,越容易出現不同工卻同酬的狀況。例如加盟連鎖店員工,在台北車站分店的員工隨時隨地都忙得手忙腳亂,遠在鶯歌分店的員工卻閒到可以划手機,而時薪卻是一模一樣的。努力和收入不成正比在職場上其實是個不得不承認的普遍現象。

 

雇員象限-長期的風險性很高

那你會想問我:『就算報酬有限,就算努力不一定和收入成正比,我只是想要安安穩穩的過簡單生活,這樣也夠了,為什麼你卻說雇員背後有極大的風險呢?』

 

以台灣的職場現況來說,國民平均所得大概是在5萬元/月。也就是說,如果你不是優秀的前5%職場佼佼者,大體上收入的數字長期下來和這個平均不會相差太遠。而這樣的收入夠嗎?你只要參考一下人一生的花費就會知道,這個收入確實很難達到一般人理想中的幸福生活

 

在這裡要特別強調,幸福生活不等於奢侈生活,我認為買豪宅和跑車其實真的沒必要,但至少要做到財務上能讓家人感到自在,不會因為經濟問題讓生活處處有壓力。

 

我在和很多年輕人聊天的時候,他們常常覺得收入其實很夠用,但真實情況往往是因為單身、或是仍然和爸媽一起住,所以隱形資源很多。但是隨著年齡的漸漸增長,開始要面對成家立業的課題,甚至進一步追求五子登科,相對的金錢壓力就會慢慢爬上肩頭。

 

所以通常在職場一段時間後,有一些優秀的員工不甘願收入受限,甚至希望能掌握自己的時間自主權,所以就會開始學習創業和理財,在E象限的基礎下,用兼職或全職的方式跨足其他三個象限。

 

今天先寫到這裡,下回再來淺談S、B、I象限。

 

額外分享兩篇我的文章:

1.書廷談 一個影響我10年的理財遊戲

(從現金流看生涯規劃)

2.書廷談 投資理財不是萬靈藥

(談財務自由最重要的一件事)

圖片3.jpg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Jus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